:::
字級設定小中大
:::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
列印按鍵轉寄按鍵
回文章清單
專家大頭貼
曾純純

現任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教授、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。多年來認真進行客家研究,以臺灣南部六堆地區為主要範圍,以地方文獻史料討論客家社會/文化特點、客家婦女特質及其地位、客家傳統產業再造等相關議題,曾獲國科會101-103年度獎勵特殊優秀人才二等獎,及104年一等獎。
六堆客家人的掛紙
圖片
以五福紙取代雞血紙,代表子孫已來「掛紙」(曾純純拍攝,2015年3月28日)
客家人稱清明掃墓為「掛紙」。掛紙是上墳祭祖時的一項動作,以滴有雞血的黃墓紙壓在墓碑上,就是「掛紙」。六堆地區在國曆3月期間,可以看見客家人紛紛掛紙的景象,有個別家族自行決議的,也有遵守「新地不過社」的習俗,還有在鄉鎮公所統一日期,導致人潮擁擠、交通壅塞,墓地呈現人山人海景象,顯示出客家人是相當重視一年一次的祭祖活動。祭品以雞、豬、魚三牲和鴨蛋、豆腐(豆干或麵製食品)、客家粄六樣祭品為主,都在表現出子孫對祖先的尊崇與敬畏,也表現各種民俗知識,像常見的客家粄、蒜苗、芹菜等祭品作為祈求象徵,也會燒化一些日常用品等物件,供祖先使用,這是都是富於地方特色。
六堆地區墳墓祭祖的活動有三:鏟地、掛紙與祭拜。傳統的六堆客家人於掃墓前進行鏟地,將墓園打掃乾淨。遇墓碑文模糊不清褪了色,則以銀硃金油重新描繪好煥然一新,如遇碑石損壞需修補,則家族要聚會討論,選定吉日才可修補。掃墓當天擺出祭品,焚香,敬酒,敬茶,再於墓碑及后土碑頂壓上雞血紙,現在普遍用漿糊將五福紙貼在碑石上,塚地四周擺放一圈12張銀紙,閏年加一張,聽說是替祖先「重屋」,就是整修房屋的意思,希望祖先庇佑子孫一年12個月,月月吉祥順利。當祭品擺好,點上蠟燭、斟茶,整個家族的子孫,依照輩分排列點香祭拜,先拜后土,再拜祖先,由最長者代表念祝文,再將香插入香爐,燒紙衣,請祖先換過新衣再享用祭品,酒過三巡後,一炷香約燒完三分之二,先焚燒壽金給后土,再焚燒銀紙、九金給祖先,燃放鞭炮,祭禮即告畢。美濃上庄仔林屋在公嘗的運作之下,掛紙仍遵照古禮「三獻禮」舉行,並以全豬全羊的少牢來祭祖。
收拾祭品時,將祭拜後的鴨蛋分給子孫,鴨蛋客家人又稱「鴨春」,吃鴨春,並將蛋殼灑在塚地表示年年有春(剩),分送新丁粄,是分享添丁的歡喜,還有紅粄、發粄也要分給大家,同樣都是祈求祖先保佑子孫發大財、賺大錢。接著收拾祭品,並將祭拜過的酒澆灑在焚燒金銀紙錢的周圍,此一動作叫做「奠酒」,如此即為完成掛紙儀式。
現在公墓已經是無地可葬,一地難求,想要「入土為安」,也難有好的風水寶地,火化進納骨塔變成客家人的另外一種選擇。加上各鄉鎮的公墓大部分已經禁葬,亦提倡納骨塔,誠如內埔鄉立和禎園納骨堂一座,禁土葬已成未來殯葬施政方向,在鄉訂的統一掛紙日,公所於園區廣場設有布篷及提供桌椅,舉行「清明春祭追思超度法會」,納骨堂無法進到塔位裡祭拜,民眾準備的祭品與一般的掛紙相同,就將祭品擺放在廣場前的圓桌,先拜地藏王菩薩或伯公,再到塔位前來拜祖先,呈顯出掛紙祭掃方式的變化,但是在客家人心中,掛紙的意義是不會改變的。在每年掛紙,設席祭祀列祖列宗,以感念祖先恩德,表達子孫孝心,同時與親族敘舊,傳承家族精神,凝聚族人向心,也表現出客家人對於祖先的態度。
  日期:2016/02/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