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部落格
回文章清單 加入此網頁到Twitter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Facebook書簽 加入此網頁到Plurk書簽
寂寞的竹東吳天佑紀念碑
圖片
吳天佑紀念碑(古少騏攝影,2013年)

新竹縣各級學校保存的古碑中,規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,首推竹東國小的「儒醫吳天佑先生之紀念碑」。這座建於日大正14年(1925)的紀念碑,就在後山運動場上方,造型特殊醒目。 竹東國小歷史悠久,日人治台的第三年(日明治31年,1898)就設立樹杞林公學校,後改名竹東公學校。設校之初,竹東人口少,街市分布於今竹東警察分局及惠昌宮一帶,因此早期學校運動場設在校門前方,即今東寧路、長春路上。後來日本人的都市計畫在這裡設計了新道路,就把運動場改移到學校內的山坡下。 竹東耆老彭學堯熟知這段歷史,他說,在日本高壓殖民統治的控制下,台灣人沒有任何民主可言,官方這樣劃定,擺明了就是強制徵收,不會有補償,人民也不可能反抗,所以地主吳錦堂乾脆就用捐贈的方式讓出土地,唯一條件就是希望能立碑紀念父親吳天佑,這就是此碑由來。 吳錦堂當時擔任竹東協議員,代表家族捐地建操場,吳家另外還被迫遷離今竹東高中現址的屋地,作為竹東神社用地,在當時軍國主義的殖民強權下,一大家人無法安居於先祖留下的老宅院,活生生被強迫搬遷。 或許是這種種不公義,使得吳錦堂想要為父親留下美好的見證,建碑時,吳錦堂特別參考台北及新加坡的石碑造型作為藍本,聘請泥水師范光祿設計,請最有名的「打石師」(石匠),將鑿妥的石頭編碼再加以疊砌,最為人傳述的是,石材來自於頭前溪,主石動用二十六個壯丁,腳穿草鞋,以肩扛木棍合抬,搬運到現址,竣工日是日昭和8年(1933)。

圖片
紀念碑旁的石牆和書法被荒草淹沒(古少騏攝影,2013年)

這座紀念碑,總高有四公尺,以圓柱和圓弧造型石雕為體,頂上方柱正面碑文書「儒醫吳天佑先生之紀念碑」,署有當時台灣總督府總務官長平塚廣義之名,方柱左側有書法名家劉家驥的贈詞:「布?長存宏世澤,高風留念大名儒」,背面刻有「恢宏體育,煥發精神」,右側則刻有「二十二世祖雅訓,吳啟鳳公(註:吳天佑之父)生平篤正教讀,二十三世祖幹夫吳鴻禎(註:吳鴻禎為吳天佑之字號),原祖住鎮平,生於道光十九年正月初五,亥時誕生,壽享七十二歲,昭和八年十月竣工」等字句。
紀念碑主體的左右兩側,各有長七公尺高三公尺的石牆,基座以花崗石砌成,左右還有圓石柱收邊,石牆各書有大字「鳳毛麟趾」及「鶴算龜齡」,筆勁渾厚倉勁,氣勢磅礡,在在傳頌著吳天佑的?行風範,紀念碑的特殊造型加上這些石牆上的巨大書法字,散發一種優雅深韻的古典美感。據吳家後人回憶,從前這裡還有山水壁畫以及石桌石椅,但多年前就已經崩塌毀棄,不復再見。

圖片
吳天佑紀念碑側面(古少騏攝影,2013年)

吳天佑出生於清道光19年(1839),日明治41年(1908)逝世,是竹東有名的漢醫,一生救人無數,甚得鄉民敬重。
吳錦堂生於日明治8年(1875),卒於日昭和19年(1944),他自小繼承父親的漢醫衣缽,年輕時曾在赤十字台北分會服務,後被母親召回故鄉行醫,二十六歲被甄選為樹杞林「台灣醫生總代」,常為民眾協調糾紛,熱心公益,但二次大戰期間,其長子和姪兒都被調往南洋,讓他飽受生離死別之苦。
如今紀念碑因為尚未登錄為歷史建築,缺乏修繕經費,碑誌、牆面有脫落情形,且每到寒暑假就雜草叢生。十分可惜。這座碑可說是日本統治的見證和縮影,且具有時代美學氛圍,實有必要加以規劃保護修繕。其家族尚保存當初人工挑石的建造過程照片,若能把紀念碑歷史完整重現於現場,並妥善修護,將是地方歷史亮點,也是地方文化之福。

日期:2014/08/28
回電腦版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