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![]() ![]() ![]() |
![]() |
臺灣傳統建築的屋面,多使用土坯材料所燒製的瓦來鋪設,使成為大片的屋面,以達到遮風避雨的效果,成為一棟足以安家立業的伙房屋,讓居住者得以繁衍家族,傳遞香火,教養子女,報效國家。客家族群對於建築的興建,大體上仍依循中原文化傳統,使用的材料與其他族群並無太大的不同,但在形式尺度上仍有所差異。本文即介紹客家建築使用的瓦,大約可以分成以下幾種:1.板瓦:
板瓦為屋面的主要材料,一般常見的規格約為20cm*20cm大小,接近方形;但客家建築所用的板瓦尺寸略小,且常常呈現梯形,常見的尺寸為下底七寸八,上底七寸半,深度六寸半。可知客家匠師慣用的瓦片較小,在厚度上也較薄。
早期的板瓦有紅瓦與青瓦(黑瓦、烏瓦)兩種,一般認為閩南族群慣用紅瓦,客家族群慣用青瓦,在早期似有如此情形,但隨著青瓦的式微,客家族群亦使用紅瓦,故常見有混用或交雜之情況。
板瓦呈弧形,凹面朝上時,則鋪設為瓦溝(笑槽、裝槽、凹槽),也稱為仰瓦;凹面朝下時,則鋪設為瓦隴(哭槽、俯槽),也稱為俯瓦。屋面即以瓦溝、瓦隴所構成,以達到收水、洩水的作用。
新埔林氏家廟板瓦(劉敏耀攝影, 2014年)2.筒瓦:
筒瓦,或稱管瓦,即是長得像竹筒的瓦,約呈半圓柱形。常使用於大陸地區北方與較為正式的建築,例如於家廟或廟宇屋面,民宅上則較為少見。臺灣客家地區的筒瓦使用情形亦極少,北部客家地區所見,常有瓦隴上段使用板瓦,接近簷口處材使用筒瓦。中部海線一帶,由於海風大,有的以筒瓦壓板瓦施作。
北埔姜氏家廟的筒瓦屋面(劉敏耀攝影, 2005年)3.滴水瓦:
滴水瓦,客語稱為「簷唇瓦」或「垂簾瓦」。唇字有邊緣的意思,簷唇即是屋簷底端的收頭處,也是雨水順著瓦溝滴落的地方。在祠堂或廟宇的簷唇,為了美觀,也為了束水的作用,多會使用這個接近三角形的簷唇瓦。
簷唇瓦,傳統建築名稱是滴水瓦。滴水是傳統建築屋面材料構件之一,與瓦當成為一組,以作為瓦隴與瓦溝的收頭。滴水瓦的瓦唇朝下,起束水作用,目的是防止雨水滲透到屋頂封簷板上,以避免木材的潮濕腐爛與白蟻蛀蝕毀損。
新埔陳氏宗祠滴水瓦(劉敏耀攝影, 2014年)4.瓦當仔:
瓦當仔即是瓦隴尾端的最後一塊瓦,原意是瓦擋,後慣稱為瓦當,客語亦稱為瓦當、獅頭、勾頭等。瓦當與筒瓦同一尺寸,若使用筒瓦時,一定要使用瓦當。由於瓦當斷面呈圓形,也最明顯可見,因此也會加上許多紋樣,成為屋面的裝飾,一般慣用花鳥等吉祥圖樣,有時也會以文字呈現,以做為家族的象徵。
新埔陳式宗祠瓦當仔(劉敏耀攝影, 2014年)5.出簷尺磚及養瓦:
出簷尺磚是簷口底部所用的一塊尺磚,一般尺寸約為一尺見方,目的是伸出簷口桁,並承接瓦當與滴水的重量。客家匠師常直接稱為簷口。
養瓦,或稱為養仔、瓦養,是鋪在屋面桷木上的平板瓦,使屋面平順。養瓦的好處是強化屋面結構,且從底下往上看較為美觀,也因此多用於較為重要的空間,如正堂、正殿..等,較為次要的建築空間,通常會省略養瓦。
以上是幾種屋面所使用的瓦,在使用上常依業主的經濟條件而有所調整,一般民居則多以板瓦為主,較重要的建築物才會使用筒瓦與瓦當等其他的材料。
【左圖】新埔林氏家廟養瓦(劉敏耀攝影, 2014年)
【右圖】一般市售尺磚(劉敏耀攝影, 2014年)【註】以上客家屋瓦之用語,訪問自竹東傅明光匠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