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建築屋面慣用板瓦鋪設,板瓦呈弧形,凹面朝上時,則鋪設為瓦溝,也稱為仰瓦;凹面朝下時,則鋪設為瓦隴,也稱為俯瓦。屋面即以瓦溝、瓦隴交疊所構成,以達到收水、洩水的作用。但瓦隴的數量可是有所依循的,當屋面的桁木完成後,匠師須進行「分瓦路」的動作,以決定桷仔(桷木)【註】的數量與間距。
分瓦路時每個空間的桷仔不可為三的倍數,匠師通常以「天地人富貴貧」的口訣算桷仔,並依「釘天、釘地、不釘人,釘富、釘貴、不釘貧」的要領調整桷仔(各地匠師的習慣亦有所不同,有的匠師只禁忌不釘貧)。此外,鋪瓦時建築的中軸線上須為笑槽(瓦溝),才能收上天來的水(財富),因此,北部客家匠師亦稱瓦溝為「裝槽」。( 撰稿 / 劉敏耀 )
【註】桷木是垂直於屋桁的木條,固定於桁木上,以承接屋瓦。桷木的間隙處即為瓦溝,與瓦隴數有密切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