藺草編織原是道卡(大甲)斯族人【註】,採用野溪三角草、水燭草編織的日常生活器物,如草蓆、手褲及手提袋等。編織技藝傳入漢民社會後,稱呼依舊,成為常民生活必備用具。藺草編織的手提袋,依道卡斯族人的語音稱為「筊志仔」,漢民沿用其名,成為手提袋的別稱。早期藺草編織品,成為市場的商品,便以「茭志仔」為大宗。清朝時期,臺灣陸路(南北)交通不便,靠...
大甲藺草編織,最早文獻記載於清雍正5年(1727),道卡(大甲)斯族蓬山八社族人,採取野溪三角草【註1】,編織日常器具,苑裡地區舊地...
清光緒14年(1888)黃南球參與林朝棟主導的中路開山計畫,並於清光緒15年(1889)與姜紹祖等共組「廣泰成」墾號,集資1萬2千大銀,開闢今苗栗大湖、...
打鐵是漢族移民,入墾臺灣帶來的新興行業,當時無論番社狩獵或漢民開墾,都需要鐵器,臺灣各地到處有打鐵店、打鐵寮、打鐵莊等,因聚落機能,留下的地名。 苗栗三保(大甲保)日南社打鐵莊,是客家邱姓聚落,原名...